如果我问你,孙悟空最强的本事是什么?你大概会立刻回答:“七十二变”和“筋斗云”。这几乎已经成为了我们集体记忆中的答案——毕竟,谁没有在80年代的《西游记》中看到孙悟空抡棒舞剑、腾云驾雾呢?在那个特效未发达的时代,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挥,天翻地覆,一打三千妖怪都不在话下。需要应急援助时,他也能翻到天庭,去找玉帝求个法宝,或者直接去地府问问阎王。面对妖怪,没问题,斗一斗就好。
这个英勇无畏、偶尔显得有些莽撞的齐天大圣形象,成为了我们心目中孙悟空的标准印象。然而今天,我要给你揭示一个可能会改变你对孙悟空认知的事实——你所熟悉的那个“猴子”,其实是影视剧中的一个大幅度删减和简化版本。真正的孙悟空,那个敢于挑战天庭秩序的超级大圣,其真正的绝技,可能从未在荧幕上展现过。
### 孙悟空的法术库:超出想象的多样性
我们必须承认,经典影视剧尤其是86版《西游记》,由于技术和叙事的局限性,极大简化了孙悟空的能力。虽然这能理解,但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一个靠蛮力解决问题的“武力怪兽”。而事实上,翻开吴承恩的《西游记》,你会发现孙悟空远非只会用金箍棒打怪。他是一位法力深不可测、绝技无数的“全能大圣”。
展开剩余69%他的七十二变,不仅仅是变成苍蝇蚊子那么简单。原著中,他能施展“法天象地”,瞬间化身为“身高万丈,头如泰山,眼如闪电,口如血盆”的巨大威势。想象一下,这种震撼人心的景象,任何现代特效都难以复制。
而且,孙悟空在水下的能力,远超我们在剧中看到的狼狈样子。原著明确写道,菩提老祖传授给他“避水咒”,让他能在水中自如行走,甚至能在东海“分开水路”如履平地。
除此之外,孙悟空还精通隐身术、定身术、呼风唤雨等多种法术,甚至在车迟国展现过隔空诊脉、辨识病症的医术。你能想象,这么多“杂学”加持的齐天大圣,简直无敌!然而,这些绝技要么因为制作成本太高,要么对故事推动作用不大,常常被影视剧删减。最终,观众看到的只是他那金箍棒的飞舞和一场场血脉喷张的打斗,忽视了他广博的法术体系。
### 真正的战斗力:一人就是一支军队
如果你认为这些法术只是“辅助技能”,那你可能低估了孙悟空的真正底牌。他敢于“大闹天宫”、挑战天庭的核心能力,其实来自于“身外身法”——这一让人惊叹的神通,几乎没有在影视剧中得到应有的展现。
“身外身法”,听起来似乎只是分身术,但实际上,它拥有三个惊人的特性。首先,这些分身不是虚影,而是具备独立思维和战斗能力的实体。其次,每个分身都能完美复制孙悟空的金箍棒——想象一下,三千个悟空,三千根金箍棒!最重要的是,这些分身能进行协同作战,形成千军万马的围攻之势。
在《西游记》第73回中,孙悟空曾用“身外身法”战斗,变出几百个小猴子,每个小悟空都挥舞着金箍棒进行围剿敌人。甚至在更早的大闹天宫时,孙悟空就曾一人对抗万军,展现了“十化百,百化千”的震撼场面。换句话说,孙悟空一个人,就是一支可以无限复制的军队,每个分身都带着定海神针这种“战略武器”!
没有这个逆天的“身外身法”,孙悟空靠一根金箍棒和蛮力,根本无法挑战天庭的庞大军事体系。这项神通才是他敢于搅动三界、挑战整个天庭秩序的真正底气。
### 为什么这种超能力被“隐藏”?
既然孙悟空的“身外身法”如此强大,为什么在经典影视剧中,它几乎被忽略了呢?其实,这背后有着创作者们的艺术考量和商业利益驱动。
无论是86版《西游记》,还是后来的《大圣归来》《西游降魔篇》等影片,你会发现,创作者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将孙悟空塑造成一个“孤胆英雄”形象。这样做,一方面可以突出孙悟空的悲壮感,另一方面也能增强观众对角色的情感共鸣。
为了突出这种英雄主义,改编者们做了两件事:首先,他们刻意删减了孙悟空寻求外援的情节。比如在原著中,孙悟空在面对狮驼岭的三魔时,曾因为害怕而陷入恐慌,甚至瘫倒在地。可是这种脆弱被86版完全去掉了,让孙悟空显得更强大、更无敌。其次,为了让剧情更富戏剧性,许多复杂的法术,尤其是像“身外身法”这样的能力,遭到了简化。毕竟,如果孙悟空可以瞬间召唤千军万马,故事就失去了悬念,观众也很难感受到他的成长和奋斗。
因此,为了符合现代观众对英雄的审美,孙悟空在影视剧中被“精简”为一个更具反叛精神和英雄气质的角色,而那个真正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,却逐渐被遗忘。
### 结语:你更喜欢哪一个?
那么,问题来了:你心中的孙悟空,是那个孤胆英雄、充满悲剧色彩的勇士,还是那个神通广大的、几乎能一手翻天的齐天大圣?你更敬畏哪种孙悟空?欢迎在评论区和我分享你的看法。
发布于:山东省股票软件榜前十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